【200924026】自首后交代同案犯的关押场所构成立功


首页>>刑事案例>>人民司法刑事案例2007-2010>>正文


 

 

【200924026】自首后交代同案犯的关押场所构成立功
文/竹莹莹 徐晓峰 吴伟民

  【要点提示】
  对被告人自首后向公安机关交代同案犯的关押场所并予指认的行为,应当同时认定为立功。
  ■案号 一审:(2009)甬镇刑初字第89号 二审:(2009)浙甬刑二终字第128号
  【案情】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08年10月8日20时许,被告人胡国栋伙同同案被告人蒋桃及王焱(另案处理),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华丰花园内,撬锁窃得被害人王美珍停放在该小区21幢楼下的绿色蒲公英牌电动自行车一辆,价值1430元(宁波市盗窃罪的定罪数额标准是2000元,故不构成犯罪)。胡国栋、蒋桃在逃离途中被抓获归案。胡国栋被抓获后主动向公安机关交代了以下抢劫犯罪事实:2008年9月28日晚,胡国栋伙同蒋桃、王焱等8人,经事先预谋,携带斧头、砍刀等工具到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万里一族”网吧,以有人找为由将被害人孙恒林骗至网吧门口,采用拳打脚踢、搜身等手段劫得孙恒林的钱夹,内有现金500余元、银行卡、身份证等物。经鉴定,孙恒林构成轻微伤。
  另查明:2008年11下旬,被告人胡国栋与曾经共同盗窃的同伙张华胜被关押在镇海区看守所1号监区,胡国栋从张华胜处得知2008年9月28日与其共同实施抢劫的“平头”(王焱的绰号)因涉嫌盗窃被关押在镇海区看守所2号监区。2009年1月4日,胡国栋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揭发了同案犯“平头”已被关押在同一看守所的情况。同月8日,胡国栋在公安人员的组织下,通过对照片的混合辨认,指认王焱即“平头”。次日,同案被告人蒋桃亦指认王焱即参与抢劫犯罪的“平头”。同月12日,经公安机关讯问,王焱供述了其与胡国栋、蒋桃等8人在镇海区蛟川街道“万里一族”网吧门口抢劫一男子的事实经过。2009年3月16日,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以(2009)甬镇刑初字第87号刑事判决认定王焱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胡国栋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被告人胡国栋及其辩护人对指控事实无异议,胡国栋自愿认罪。
  【审判】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胡国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采用暴力等手段劫取公民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胡国栋检举同案犯王焱的行为不符合有关立功的法律规定,不构成立功。但鉴于其因实施盗窃违法行为被抓获后主动交代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抢劫犯罪事实,系自首,可从轻或减轻处罚;又鉴于其犯罪时未满16周岁,且能自愿认罪,可依法减轻处罚。故依法判决被告人胡国栋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
  宣判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认为被告人胡国栋在羁押期间,从同监犯张华胜处获知与其一起抢劫的共犯“平头”因涉嫌盗窃犯罪被抓,关押在同一看守所的2号区。胡国栋向公安机关反映此情况,并经过对照片的混合辨认指认王焱即“平头”。王焱在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交代了伙同胡国栋抢劫的事实。因此,胡国栋的行为符合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5条之规定,原判未认定被告人胡国栋有立功表现不当。
  被告人胡国栋对原判认定的事实及抗诉意见无异议,亦未上诉。其辩护人认为,胡国栋有立功表现,请求二审在原判量刑的基础上再予从宽处理。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胡国栋向公安机关揭发同案犯王焱参与共同抢劫的犯罪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辨认犯罪分子,使得王焱的抢劫犯罪事实得以查获,其行为依法可以认定为立功。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意见及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的出庭意见,理由成立,应予支持;胡国栋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予以采纳。原判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唯对原审被告人胡国栋揭发同案犯的抢劫犯罪未认定立功不当,予以纠正。故依法撤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2009)甬镇刑初字第89号刑事判决对被告人胡国栋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的部分;以抢劫罪改判其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
  【评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告人胡国栋是否具有立功表现。一种意见认为,胡国栋自首后向公安机关交代同案犯王焱的关押场所并予指认,是其应当供述的内容范畴,故不能在认定自首的同时又认定立功,但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另一种意见认为,同案犯王焱于2008年10月13日因盗窃被抓获之后的3个月时间里,一直隐瞒其曾经伙同胡国栋等人抢劫的事实,如没有胡国栋的揭发及指认,则司法机关难以按照正常工作程序掌握王焱参与该起抢劫的事实,而公安机关正是根据胡国栋提供的情况才将王焱作为抢劫共犯绳之以法的,故应当认定胡国栋既有自首表现,又有立功表现。
  以上两种意见分歧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和认定共同犯罪案件的被告人自首时所应当供述的同案犯信息的范围,或者说,共同犯罪案件的被告人自首时交代同案犯情况的,在何种条件下有认定立功的空间。《解释》第1条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之所以这样规定,是由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特点决定的。因为共同犯罪的被告人如果不交代同案犯的犯罪事实,就没有完整交代自己的罪行,自然谈不上如实供述,也就不能认定为自首。所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通常是指供述同案犯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身份情况和在共同犯罪中的具体表现、地位和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会对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起到协助作用,由此导致自首的成立与立功的认定发生一定程度的竞合。《解释》第5条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应当认定有立功表现。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准确界定协助的内涵。如果对协助的理解过于宽泛,会导致协助与如实供述发生较高程度的竞合,这时如认定被告人同时构成自首和立功,实际上是重复评价。因而,有必要稳妥、贴切地界定协助的内涵,使协助超越如实供述的范围,以完整、准确评价被告人的表现。对此,司法实践中已经总结了一些经验。例如,2008年12月印发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共同犯罪中同案犯的基本情况,包括同案犯姓名、住址、体貌特征、联络方式等信息,属于被告人应当供述的范围。公安机关根据被告人供述抓获同案犯的,不应认定其有立功表现。被告人在公安机关抓获同案犯过程中确实起到协助作用的,例如,经被告人现场指认、辨认抓获了同案犯;被告人带领公安人员抓获了同案犯;被告人提供了不为有关机关掌握或者有关机关按照正常工作程序无法掌握的同案犯藏匿的线索,有关机关据此抓获了同案犯;被告人交代了与同案犯的联系方式,又按要求与对方联络,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抓获了同案犯等,属于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同案犯,应认定为立功。”该指导意见虽然主要是针对毒品犯罪案件立功的认定问题提出的,但对其他案件中被告人立功的认定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根据该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情况,对于司法机关根据被告人自首时交代的情况抓获同案犯的,能否同时认定其有立功表现,可以区分以下情形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形,被告人自首时交代同案犯的姓名或绰号、性别、年龄、体貌特征、住址、籍贯、联系电话、QQ号等个人信息的,属于其应当供述的范围,是成立自首所必备的条件。如果被告人自首时不交代或不如实交代同案犯的这些基本信息,则不能认定为如实交代,不能认定为自首。公安机关根据自首被告人交代的同案犯基本信息抓获同案犯的,不能在认定自首之外再认定被告人有立功表现,否则就是评价过剩,属于适用法律不当。
  第二种情形,被告人自首时交代了同案犯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又提供了同案犯的可能藏匿地等线索,而该线索是司法机关能够通过正常工作程序予以掌握的,则也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立功表现,仅应认定其有自首情节。例如,被告人自首时交代了同案犯的手机号,并称同案犯可能藏匿于另一个城市的女友家里。后公安机关通过技侦手段确定了同案犯所处的具体位置,即前往抓捕,并最终在该同案犯的女友家里将其抓获。在这种情形中,虽然被告人交代的同案犯的藏匿地点与公安机关实际抓获该同案犯的地点相同,但通过技侦手段确定犯罪嫌疑人的位置属于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范围,即使被告人不交代,公安机关也可以通过正常工作程序抓获同案犯。而公安机关客观上也是通过这种途径抓获同案犯的,故在这种情形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立功表现。
  第三种情形,被告人自首时交代了同案犯的罪行和基本信息,又提供了司法机关无法通过正常工作程序掌握的有关同案犯的线索,而司法机关正是通过该线索将同案犯抓获归案的,那么,不论被告人是否带领公安机关前往现场抓捕,都应当认定其行为对司法机关抓获同案犯起到了必要的协助作用,构成立功。
  本案中,被告人胡国栋向公安机关自首其抢劫犯罪时,即供述了参与作案的还有绰号为“平头”的同案犯。当其从他人处获知“平头”也被关押在同一看守所后,便在接受讯问时予以揭发,并在公安机关的组织下对照片进行混合辨认,指认出同案犯“平头”。公安人员正是藉此线索展开侦查,从而掌握了王焱参与抢劫的事实。一审法院以抢劫罪判处王焱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由于王焱在被关押的3个多月间一直隐瞒其还参与抢劫的事实,共同作案人蒋桃亦未揭发王焱,故胡国栋提供的线索是锁定王焱抢劫犯罪的关键。而该线索是公安机关无法通过正常工作程序予以掌握的,至少在胡国栋揭发前没有掌握。因此,被告人胡国栋的揭发行为属于上述第三种情形,应当认定为立功。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判断被告人提供的同案犯信息是否属于司法机关通过正常工作程序能够掌握的范围,应当立足于已然事实。就本案而言,同案犯王焱“隐藏”在看守所里,或许有一天会在看守所主动交代余罪,或许会被其他同监犯告发,或许会在其他5名在逃的同案犯归案时被揭发,等等。但这些均是假设,均没有在被告人胡国栋揭发之前实际发生,故不能以司法机关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掌握同案犯的线索为由,否认胡国栋的行为客观上所起的必要协助作用。也就是说,当共同犯罪的被告人自首时所交代的同案犯的罪行和基本信息超越了如实供述的范围,并对抓获同案犯确实起到必要的协助作用的,则应根据《解释》第5条的规定,同时认定具有自首和立功表现,依法从宽处罚。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对于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感召犯罪人改过自新,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