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执法规范2013年版(总则)


首页>>司法实务>>执法规范>>正文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1·1条为了规范检察人员执法行为,保障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依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结合检察业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1·2条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监督法律实施,惩罚犯罪活动,保护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
  第1·3条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二)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三)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批准逮捕、起诉;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四)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五)对于刑事案件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六)对于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1·4条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1·5条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依靠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人民检察院对与检察职权有关且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活动和事项,应当依法向社会和诉讼参与人公开。
  第1·6条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1·7条人民检察院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
  第1·8条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第1·9条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由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第1·10条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案件受理、立案侦查、侦查监督、公诉、控告、申诉、监所检察等业务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保证办案质量。
  第1·11条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第二章 证据
  第1·12条人民检察院对一切案件的认定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犯罪事实;没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犯罪事实。
  第1·13条检察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
  第1·14条人民检察院在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办案活动中认定案件事实,应当以证据为根据。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指控犯罪时,应当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并运用证据加以证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原则,对被告人有罪、罪重、罪轻的证据都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
  第1·15条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或者提起公诉的案件,证据应当确实、充分。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的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第1·16条对刑事案件中的物证、书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物证、书证是否为原物、原件,物证的照片、录像或者复制品及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与原物、原件是否相符;物证、书证是否经过辨认、鉴定;物证的照片、录像或者复制品和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是否由二人以上制作,有无制作人关于制作过程及原件、原物存放于何处的文字说明及签名;
  (二)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经勘验、检查、搜查提取、扣押的物证、书证,是否附有相关笔录或者清单;笔录或者清单是否有侦查人员、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没有物品持有人签名的,是否注明原因;对物品的特征、数量、质量、名称等注明是否清楚;
  (三)物证、书证在收集、保管及鉴定过程中是否受到破坏或者改变;
  (四)物证、书证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
  对现场遗留与犯罪有关的具备检验鉴定条件的血迹、指纹、毛发、体液等生物物证、痕迹、物品,是否通过DNA鉴定、指纹鉴定等鉴定方式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被害人的相应生物检材、生物特征、物品等作同一认定;
  (五)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物证、书证是否全面收集。
  第1·17条对刑事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证言的内容是否为证人直接感知;
  (二)证人作证时的年龄、认知水平、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状态是否影响作证;
  (三)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有无利害关系;
  (四)证言的取得程序、方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有无使用暴力、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取证的情形;有无违反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的规定;笔录是否经证人核对确认并签名(盖章)、捺指印;询问未成年证人,是否通知了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是否在场等;(五)证人证言之间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第1·18条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适用本规范第1·17条关于证人证言的有关规定。
  第1·19条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讯问的时间、地点、讯问人的身份等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侦查人员是否不少于二人,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个别进行等;
  (二)讯问笔录的制作、修改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讯问笔录是否注明讯问的起止时间和讯问地点,首次讯问时是否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回避、委托辩护人等诉讼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核对确认并签名(盖章)、捺指印,是否有不少于二人的讯问人签名等;
  (三)讯问聋哑人、少数民族人员、外国人时是否提供了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员或者翻译人员,讯问未成年同案犯时,是否通知了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其法定代理人是否在场;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有无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情形,必要时可以调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出看守所的健康检查记录、笔录;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前后一致,有无反复以及出现反复的原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所有供述和辩解是否均已收集入卷;应当入卷的供述和辩解没有入卷的,是否出具了相关说明;
  (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内容是否符合案情和常理,有无矛盾;
  (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与同案犯的供述和辩解以及其他证据能否相互印证,有无矛盾。
  对于上述内容,侦查机关随案移送有录音录像资料的,应当结合相关录音录像资料进行审查。
  第1·20条对刑事案件中的鉴定意见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鉴定人是否存在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形;
  (二)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具有合法的资质;
  (三)鉴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
  (四)检材的来源、取得、保管、送检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与相关提取笔录、扣押物品清单等记载的内容是否相符,检材是否充足、可靠;
  (五)鉴定的程序、方法、分析过程是否符合本专业的检验鉴定规程和技术方法要求;
  (六)鉴定意见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备:是否注明提起鉴定的事由、鉴定委托人、鉴定机构、鉴定要求、鉴定过程、检验方法、鉴定文书的日期等相关内容,是否由鉴定机构加盖鉴定专用章并由鉴定人签名盖章;
  (七)鉴定意见是否明确;
  (八)鉴定意见与案件待证事实有无关联;
  (九)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之间是否有矛盾,鉴定意见与检验笔录及相关照片是否有矛盾;
  (十)鉴定意见是否依法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是否有异议。
  第1·21条对刑事案件中的勘验、检查笔录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勘验、检查是否依法进行,笔录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律及有关规定的要求,勘验、检查人员和见证人是否签名或者盖章等;
  (二)勘验、检查笔录的内容是否全面、详细、准确、规范:是否准确记录了提起勘验、检查的事由,勘验、检查的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现场方位、周围环境等情况;是否准确记载了现场、物品、人身、尸体等的位置、特征等详细情况以及勘验、检查、搜查的过程;文字记载与实物或者绘图、录像、照片是否相符;固定证据的形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现场、物品、痕迹等是否被破坏或者伪造,是否是原始现场;人身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况有无伪装或者变化等;
  (三)补充进行勘验、检查的,前后勘验、检查的情况是否有矛盾,是否说明了再次勘验、检查的缘由;
  (四)勘验、检查笔录中记载的情况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陈述、鉴定意见等其他证据能否印证,有无矛盾。
  第1·22条对刑事案件中的视听资料应当着重审查以下内容:
  (一)视听资料的来源是否合法,制作过程中当事人有无受到威胁、引诱等违反法律及有关规定的情形;
  (二)是否载明制作人或者持有人的身份,制作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以及制作方法;
  (三)是否为原件,有无复制及复制份数;调取的视听资料是复制件的,是否附有无法调取原件的原因、制作过程和原件存放地点的说明,是否有制作人和原视听资料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
  (四)内容和制作过程是否真实,有无经过剪辑、增加、删改、编辑等伪造、变造情形;
  (五)内容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性。
  对视听资料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
  第1·23条对刑事案件中的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电子证据,应当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该电子证据存储磁盘、存储光盘等可移动存储介质是否与打印件一并提交;
  (二)是否载明该电子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等;
  (三)制作、储存、传递、获得、收集、出示等程序和环节是否合法,取证人、制作人、持有人、见证人等是否签名或者盖章;
  (四)内容是否真实,有无剪裁、拼凑、篡改、添加等伪造、变造情形;
  (五)该电子证据与案件事实有无关联性。
  对电子证据有疑问的,应当进行鉴定。
  第1·24条侦查机关组织的辨认,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审查,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辨认结果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辨认不是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的;
  (二)辨认前使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的;
  (三)辨认活动没有个别进行的;
  (四)辨认对象没有混杂在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对象中,或者供辨认的对象数量不符合规定的,但尸体、场所等特定辨认对象除外;
  (五)辨认中给辨认人明显暗示或者明显有指认嫌疑的。
  第1·25条证据的审查认定,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是否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第1·26条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依法排除,不得作为报请逮捕、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移送审查起诉以及提起公诉的依据。
  刑讯逼供是指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使犯罪嫌疑人在肉体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以逼取供述的行为。
  其他非法方法是指违法程度和对犯罪嫌疑人的强迫程度与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威胁相当而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的方法。
  第1·27条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要求侦查机关补正或者作出书面解释;不能补正或者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对侦查机关的补正或者解释,人民检察院应当予以审查。
  经侦查机关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作为批准或者决定逮捕、提起公诉的依据。
  本条第一款中的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是指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的行为明显违法或者情节严重,可能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公正性造成严重损害;补正是指对取证程序上的非实质性瑕疵进行补救;合理解释是指对取证程序的瑕疵作出符合常理及逻辑的解释。
  第1·28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应当以该机关的名义移送,经人民检察院审查符合法定要求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经人民检察院审查符合法定要求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对于有关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涉案人员供述或者相关人员的证言、陈述,应当重新收集;确有证据证实涉案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因路途遥远、死亡、失踪或者丧失作证能力,无法重新收集,但供述、证言或者陈述的来源、收集程序合法,并有其他证据相印证,经人民检察院审查符合法定要求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根据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查处行政违法、违纪案件的组织属于本条规定的行政机关。
  第1·29条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发现存在本规范第1·26条、第1·27条规定的非法取证行为,依法对该证据予以排除后,其他证据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应当不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已经移送审查起诉的,可以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或者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1·30条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报经检察长批准,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报案、控告、举报侦查人员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并提供涉嫌非法取证的人员、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等材料或者线索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对于根据现有材料无法证明证据收集合法性的,应当报经检察长批准,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接到对侦查人员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报案、控告、举报的,可以直接进行调查核实,也可以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
  交由下级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将调查结果报告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决定调查核实的,应当及时通知办案机关。
  第1·31条对于非法证据的调查核实,在侦查阶段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由公诉部门负责。
  必要时,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可以派员参加。
  第1·32条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非法取证行为进行调查核实: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二)询问办案人员;
  (三)询问在场人员及证人;
  (四)听取辩护律师意见;
  (五)调取讯问笔录、讯问录音、录像;
  (六)调取、查询犯罪嫌疑人出入看守所的身体检查记录及相关材料;
  (七)进行伤情、病情检查或者鉴定;
  (八)其他调查核实方式。
  第1·33条人民检察院调查完毕后,应当制作调查报告,根据查明的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检察长决定后依法处理。
  办案人员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中经调查核实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的,应当在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
  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应当随案移送。
  对于确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尚未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向被调查人所在机关提出纠正意见。对于需要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应当提出明确要求。
  经审查,认为非法取证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移送立案侦查。
  第1·34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可以书面要求公安机关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说明。
  说明应当加盖单位公章,并由侦查人员签名。
  第1·35条对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可以调取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录音、录像,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一)认为讯问活动可能存在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的;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辩护人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系非法取得,并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讯问活动合法性提出异议或者翻供,并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
  (四)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的。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侦查部门移送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时,应当将讯问录音、录像连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审查。
  第1·36条对于提起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审前供述系非法取得,并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将讯问录音、录像连同案卷材料一并移送人民法院。
  第1·37条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或者辩护人对讯问活动合法性提出异议,公诉人可以要求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
  必要时,公诉人可以提请法庭当庭播放相关时段的讯问录音、录像,对有关异议或者事实进行质证。
  需要播放的讯问录音、录像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含有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的,公诉人应当建议在法庭组成人员、公诉人、侦查人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范围内播放。
  因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其他犯罪线索等内容,人民检察院对讯问录音、录像的相关内容作技术处理的,公诉人应当向法庭作出说明。
  第1·38条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人民检察院请求保护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审查,对于确实存在人身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人民检察院发现存在上述情形的,可以主动采取保护措施。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建议法庭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不公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可以在起诉书、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证据材料中使用化名代替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个人信息。
  但是应当另行书面说明使用化名的情况并标明密级。
  人民检察院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配合。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或者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情节轻微的,予以批评教育、训诫。
  第1·39条证人在人民检察院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人民检察院应当给予补助。
  第1·40条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的证据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回避
  第1·41条检察人员从事检察活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第1·42条检察人员在检察活动中,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其回避。
  第1·43条参加过本案侦查的侦查人员,不得承办本案的审查逮捕、起诉和诉讼监督工作。
  第1·44条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依法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办理相关案件检察人员、书记员等的姓名、职务等有关情况。
  第1·45条检察人员在检察活动中的回避,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检察人员自行申请回避的,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向所在人民检察院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检察人员回避的,应当向该检察人员所在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或者口头申请,并说明理由。
  根据本规范第142条的规定提出回避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检察人员所在人民检察院有关工作部门对回避申请进行审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提出是否回避的意见。
  (三)检察长作出是否同意检察人员回避的决定;对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作出决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会议,检察长不得参加。
  应当回避的检察人员,本人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要求其回避的,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应当决定其回避。
  第1·46条人民检察院作出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后,应当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不服本决定,有权在收到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书后五日以内向原决定机关申请复议一次。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1·47条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人员或者进行补充侦查的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或者复议期间,不得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第1·48条因符合本规范第141条、第1·42条规定的情形之一而回避的检察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由检察委员会或者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第1·49条本章所称检察人员,包括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
  本规范关于回避的规定,适用于书记员、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聘请或者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
  书记员、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聘请或者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及本规范关于回避的规定要求回避、申请复议。
  第四章 辩护与代理
  第1·50条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应当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行使辩护权利。
  第1·51条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有关申请、要求或者提交有关书面材料的,案件管理部门应当接收并及时移送相关办案部门或者与相关办案部门协调、联系,具体业务由办案部门负责办理,本规范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1·52条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在第一次开始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聘请辩护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对于属于本规范第1·60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法律援助。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公诉部门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聘请辩护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对于属于本规范第1·60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法律援助。
  告知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
  口头告知的,应当记入笔录,由被告知人签名;书面告知的,应当将送达回执入卷。
  第1·53条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告知可以采取口头或者书面方式。
  口头告知的,应当制作笔录,由被告知人签名;书面告知的,应当将送达回执入卷;无法告知的,应当记录在案。
  被害人有法定代理人的,应当告知其法定代理人;没有法定代理人的,应当告知其近亲属。
  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为二人以上的,可以只告知其中一人,告知时应当按照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和负有保护责任的机关、团体的代表的顺序择先进行;告知近亲属的,应当按照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的顺序择先进行。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参照本规范第1·54条至第1·57条、第1·63条的规定执行。
  第1·54条在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
  在审查起诉期间,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下列人员作为辩护人:
  (一)律师;
  (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亲友。
  第1·55条下列人员不得被委托担任辩护人:
  (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
  (二)人民陪审员;
  (三)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
  (四)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
  (五)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六)处于缓刑、假释考验期间或者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人;
  (七)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辩护,不得为两名以上的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相互关联的犯罪嫌疑人辩护。
  本条第一款第一至四项规定的人员,如果是犯罪嫌疑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并且不属于第一款第五至七项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其担任辩护人。
  第1·56条检察人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以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辩护人。
  检察人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辩护人。
  但作为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近亲属进行辩护的除外。
  检察人员的配偶、子女不得担任该检察人员所任职检察院办理案件的辩护人。
  第1·57条一名犯罪嫌疑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
  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的,不得同时接受同一案件二名以上被害人的委托,参与刑事诉讼活动。
  第1·58条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审查逮捕案件和审查起诉案件,在押或者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提出委托辩护人要求的,侦查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应当及时向其监护人、近亲属或者其指定的人员转达其要求,并记录在案。
  第1·59条在押或者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如果提出明确的律师事务所名称或者律师姓名直接委托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犯罪嫌疑人的委托意见及时转递到该律师事务所;如果提出由亲友代为委托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委托意见及时转递到该亲友;如果犯罪嫌疑人提出委托辩护人,但没有具体委托对象和代为委托的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通知当地律师协会或者司法行政机关为其推荐律师。
  委托意见可以书面提出,也可以口头提出。
  口头提出的,应当记明笔录,由犯罪嫌疑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1·60条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和审查起诉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或者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1·61条人民检察院收到在押或者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应当在三日以内将其申请材料转交法律援助机构,并通知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近亲属或者其委托的其他人员协助提供下列证件、证明等相关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的证明;
  (三)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第1·62条犯罪嫌疑人拒绝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作为辩护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查明拒绝的原因,有正当理由的,予以准许,但犯罪嫌疑人需另行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未另行委托辩护人的,应当书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第1·63条辩护人接受委托后告知人民检察院或者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后通知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登记辩护人的相关信息,并将有关情况和材料及时通知、移交相关办案部门。
  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对办理业务的辩护人,应当查验其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授权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
  对其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应当查验其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第1·64条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
  其他辩护人经人民检察院许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
  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人民检察院许可。
  上述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核实有关证据。
  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不被监听。
  辩护律师同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会见、通信,适用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
  第1·65条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羁押或者监视居住的,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应当在将犯罪嫌疑人送交看守所或者送交公安机关执行时书面通知看守所或者公安机关,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经人民检察院许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
  (一)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犯罪情节恶劣的;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
  第1·66条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提出会见在押或者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应当提出是否许可的意见,在三日以内报检察长决定并答复辩护律师。
  人民检察院办理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通知看守所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公安机关和辩护律师,辩护律师可以不经许可会见犯罪嫌疑人。
  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在侦查终结前应当许可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
  第1·67条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人民检察院应当允许辩护律师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
  案卷材料包括案件的诉讼文书和证据材料。
  第1·68条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律师以外的辩护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或者申请同在押、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的,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是否具备辩护人资格进行审查并提出是否许可的意见,在三日以内报检察长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人民检察院许可律师以外的辩护人同在押或者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通信的,可以要求看守所或者公安机关将书信送交人民检察院进行检查。
  对于律师以外的辩护人申请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或者申请同在押、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不予许可:
  (一)同案犯罪嫌疑人在逃的;
  (二)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遗漏罪行、遗漏同案犯罪嫌疑人需要补充侦查的;
  (三)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
  (四)有事实表明存在串供、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危害证人人身安全可能的。
  第1·69条辩护律师或者经过许可的其他辩护人到人民检察院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由案件管理部门及时安排,由公诉部门提供案卷材料。
  因公诉部门工作等原因无法及时安排的,应当向辩护人说明,并安排辩护人自即日起三个工作日以内阅卷,公诉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应当在人民检察院设置的专门场所进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在场协助。
  辩护人复制案卷材料可以采取复印、拍照等方式,人民检察院只收取必需的工本费用。
  对于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辩护律师复制必要的案卷材料的费用,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减收或者免收。
  第1·70条经人民检察院许可,诉讼代理人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的,参照本规范第167条至第169条办理。
  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需要申请人民检察院收集、调取证据的,参照本规范第1·73条的规定办理。
  第1·71条案件移送审查逮捕或者审查起诉后,辩护人认为在侦查期间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申请人民检察院向公安机关调取的,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申请材料送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办理。
  经审查,认为辩护人申请调取的证据已收集并且与案件事实有联系的,应当予以调取;认为辩护人申请调取的证据未收集或者与案件事实没有联系的,应当决定不予调取并向辩护人说明理由。
  公安机关移送相关证据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告知辩护人。
  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按照本条规定办理。
  第1·72条在人民检察院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过程中,辩护人收集到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告知人民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相关办案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审查。
  第1·73条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辩护律师依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申请人民检察院收集、调取证据的,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申请材料移送公诉部门办理。
  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收集、调取证据的,应当决定收集、调取并制作笔录附卷;决定不予收集、调取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人民检察院根据辩护律师的申请收集、调取证据时,辩护律师可以在场。
  第1·74条辩护律师向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的,参照本规范第1·73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以内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通知辩护律师。
  人民检察院没有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1·75条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
  第1·76条在人民检察院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过程中,辩护人提出要求听取其意见的,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联系侦查部门、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对听取意见作出安排。
  辩护人提出书面意见的,案件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移送侦查部门、侦查监督部门或者公诉部门。
  第1·77条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具有下列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之一的,可以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控告检察部门应当接受并依法办理,相关办案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一)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的回避要求不予受理或者对不予回避决定不服的复议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未依法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的;
  (三)未转达在押的或者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要求的;
  (四)应当通知而不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被申请强制医疗的人指派律师提供辩护或者法律援助的;
  (五)在规定时间内不受理、不答复辩护人提出的变更强制措施申请或者解除强制措施要求的;
  (六)未依法告知辩护律师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的;
  (七)违法限制辩护律师同在押、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的;
  (八)违法不允许辩护律师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的;
  (九)违法限制辩护律师收集、核实有关证据材料的;
  (十)没有正当理由不同意辩护律师提出的收集、调取证据或者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或者不答复、不说明理由的;
  (十一)未依法提交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的;
  (十二)未依法听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的;
  (十三)未依法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及时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十四)未依法向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及时送达本案的法律文书或者及时告知案件移送情况的;
  (十五)阻碍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
  (十六)其他阻碍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看守所及其工作人员有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的,监所检察部门应当接收并依法办理;控告检察部门收到申诉或者控告的,应当及时移送监所检察部门办理。
  第1·78条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受到阻碍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控告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受理后十日以内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经检察长决定,通知有关机关或者本院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检察院予以纠正,并将处理情况书面答复提出申诉或者控告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第1·79条辩护律师告知人民检察院其委托人或者其他人员准备实施、正在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严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犯罪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接受并立即移送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人民检察院应当为反映有关情况的辩护律师保密。
  第1·80条人民检察院发现辩护人有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或者威胁、引诱证人作伪证以及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可能涉嫌犯罪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涉嫌犯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应当将辩护人涉嫌犯罪的线索或者证据材料移送同级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二)涉嫌犯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指定其他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不得指定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的下级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辩护人是律师的,被指定管辖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立案侦查的同时书面通知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或者所属的律师协会。
  第五章 检察委员会审议
  第1·81条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的范围包括:
  (一)审议在检察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重大问题;
  (二)审议贯彻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拟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和议案;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及有关检察工作的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等,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本地区检察业务、管理等规范性文件;
  (四)审议贯彻执行上级人民检察院工作部署、决定的重大问题,总结检察工作经验,研究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五)审议重大专项工作和重大业务工作部署;
  (六)经检察长决定,审议有重大社会影响或者重大意见分歧的案件,以及根据法律及其他规定应当提请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案件;
  (七)经检察长决定,审议按照有关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请示的重大事项、提请抗诉的刑事案件和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议的事项或者案件;
  (八)经检察长决定,审议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议的事项或者案件;
  (九)决定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
  (十)审议检察长认为需要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其他议题。
  第1·82条检察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必要时可以临时召开会议。
  第1·83条检察委员会会议由检察长主持。
  检察长因特殊事由可以委托副检察长主持会议。
  第1·84条检察委员会会议必须有检察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过半数出席,方能举行。
  第1·85条检察委员会举行会议,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出席。
  检察委员会委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的,应当向检察长或者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请假,并通知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
  第1·86条检察委员会举行会议,经检察长决定,未担任检察委员会委员的院领导和内设机构负责人可以列席会议;必要时,可以通知本院或者下一级人民检察院的相关人员列席会议。
  第1·87条承办部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事项或者案件,应当符合本规范第1·81条规定的范围。
  检察委员会委员提出议题时,经检察长同意后可以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
  第1·88条承办部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事项或者案件,由承办检察官提出办理意见,承办部门讨论,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重大事项,承办部门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有关下级人民检察院和本院内设机构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1·89条提出议题采用书面形式,详细说明或者报告有关问题,附有关法律文书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并符合下列内容和格式要求:
  (一)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报告、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或者其他事项,应当有文件草案及起草情况说明。
  起草情况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事项缘由及背景,文件起草过程,征求意见情况,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意见及理由。必要时,对文件的主要条文应当逐条说明。
  (二)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应当有书面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提请讨论决定的问题,案件来源,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诉讼过程,案件事实和证据,分歧意见或者诉争要点,承办部门工作情况、审查意见及法律依据,其他有关部门或者专家意见。
  对主要问题存在分歧意见的,承办部门应当予以说明。
  第1·90条检察长决定将议题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对议题进行审查,认为承办部门的议题和提请审议的程序不符合有关规定、书面报告或者说明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规定或者欠缺有关材料的,应当提出意见后由承办部门修改、补充。必要时,对议题的有关法律问题可以提出研究意见。
  第1·91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提出检察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建议,报请检察长决定。
  第1·92条检察委员会会议议程确定后,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一般应当在会议举行三日前,将拟审议的议题、举行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通知检察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的人员和有关承办部门,并分送会议相关材料。
  第1·93条出席检察委员会会议的人员在接到会议通知和会议相关材料后,应当认真研究,准时出席会议。
  第1·94条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承办部门、承办人员汇报;
  (二)检察委员会委员提问、讨论;
  (三)会议主持人发表个人意见、总结讨论情况;
  (四)表决并作出决定。
  第1·95条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应当全面听取承办部门、承办人员的汇报。
  承办部门汇报后,检察委员会委员可以就相关问题提问,承办部门应当进行说明。
  第1·96条承办部门汇报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对议题发表意见。发表意见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一)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发表意见;
  (二)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表意见;
  (三)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表意见。
  必要时,会议主持人可以在委员讨论后、总结前请有关列席人员发表意见。
  第1·97条发言应当围绕会议审议的议题进行,重点就审议的主要问题和内容发表明确的意见,并提出理由和依据。
  第1·98条经委员提议或者主持人决定,对于审议中的议题,如果认为不需要检察委员会作出决定的,可以责成承办部门处理;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可以责成承办部门补充进行相关工作后,再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
  第1·99条会议主持人在委员发言结束后可以发表个人意见,并对审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委员意见分歧较大的,会议主持人可以决定暂不作出决定,另行审议。
  第1·100条检察委员会表决议题,可以采取口头方式或者举手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检察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过半数通过。
  少数委员的意见可以保留并记录在案。
  必要时,在会议结束后可以就审议的事项和案件征求未出席会议的委员的意见。
  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1·101条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应当在会后将会议审议的情况和表决意见及时报告检察长。检察长同意的,决定方可执行。
  第1·102条检察长不同意多数检察委员会委员意见的,对案件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事项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的,应当同时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第1·103条检察委员会审议、决定的情况和检察委员会委员在检察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由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记录存档。
  第1·104条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应当制作会议纪要和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
  纪要和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由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起草,报检察长或者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审批。纪要印发各位委员并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备案;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以本院名义印发本院有关的内设机构和有关人民检察院执行。
  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会议纪要和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存档备查。
  第1·105条对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承办部门和有关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执行。
  检察委员会原则通过的议题,承办部门应当根据审议意见进行补充、修改,必要时应当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并向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书面说明采纳意见情况和补充修改情况。
  不采纳重要意见的,应当提出书面报告,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向检察长报告。
  第1·106条承办部门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执行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应当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和理由,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下级人民检察院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执行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应当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和理由,由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审查后形成书面意见,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第1·107条有关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请求复议。
  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对复议请求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由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检察长决定提请检察委员会复议的,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后一个月以内召开检察委员会复议并作出决定。
  经复议认为原决定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检察委员会复议作出的决定,承办部门和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1·108条承办部门应当向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通报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在决定执行完毕后五日以内填写《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执行情况反馈表》,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反映执行情况的相关材料,交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存档备查。
  第1·109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及时了解承办部门或者有关的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情况,必要时应当进行督办,并定期将执行情况向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报告。
  第1·110条对于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承办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适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
  第1·111条对擅自改变检察委员会决定或者故意拖延、拒不执行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法律、纪律责任。